所谓人才,何以自弃?
班级:2017级思政一班 学号:20175011137 姓名:张春月
高校大学生犯罪事件屡有发生,俨然已成为了整个社会的痛点。“大学生”、“犯罪”,看似两个不搭边的词却总是一起出现在大众视野中,近年来这种让民众大跌眼镜的案例持续出现。谁都想不通,本应该是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们,在尚未踏入社会接受真正考验的时候,就已经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惨痛代价。而究其缘由,有学生之过,教育之失,更有社会之责。
为何要选择通过犯罪这一渠道来解决问题?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再多的知识,在冲动面前都显得异常无力。心理学研究表明,“易怒易暴躁”、“嫉妒心”、“狭隘心理”、“宽容心缺乏”,都是诱发犯罪心理的导火线。而我们现在的很多大学生都有此心理征兆,快马加鞭的生活让越来越多的人心浮气躁起来,他们遇到问题顾不得先冷静思考,顾不得理性分析更顾不得先想想后果,也因此酿成了很多大祸。
很多大学生,我们完全可以肯定他的学业知识水平,但对他的为人、处世能力却难以分辨个高低。因为我们可以看见个别学校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学术能力、专业能力和知识水平,却鲜少看见有学校对学生的要求是“做一个好人”,一个凭借“尚德”来实现自身发展的“好人”!所以,在严酷的社会竞争压力下,部分大学生逐渐产生一种病态心理。在学校的教育体制中,学生的心理阻碍不仅没有得到有效疏解反而会在某些情况下愈发激烈,这也致使了高校大学生犯罪事件的频发。
尽管身处校园,可社会竞争还是给每一个大学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并不是我们坐在教室里就真的高枕无忧了。为什么?因为社会要求你更加优秀,不然你会在竞争中淘汰啊!学校要求你努力一点,不然你就落到别人后边了啊!生活处处有竞争,我们随时都会被拎出来和同龄人比较,为了不辜负父母的期待,老师的栽培,我们强迫自己不停的向前奔跑。可是等到我们真的累了的那一天,我们不愿意再跑了,我们可能就会怨恨所有人。社会中的竞争因素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在没有得到及时的心理辅导的情况下,有些大学生就会逐渐对这个社会产生仇视心理。
2006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对青年大学生提出了“既要读好课堂上的书,又要读好社会这本书”的要求。这就告诫青年大学生不仅要学好课堂知识,更要做一个对自己负责,对社会和国家负责任的人。大学阶段是青年价值观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所以,当代大学生更要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积极调整心态,从容处理各种突发问题。抛开国家层面的教育引导和大学生本人应做的努力,作为与大学生直接接触下的教育机构,也应该重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积极倡导各高校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强调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落实党和国家对大学生价值培养政策,助力大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方向。
因此,我们要直面当前大学生犯罪发生事件,只有吸取教训才能继续更好地向前迈进。孤掌难鸣,一个现象的改观,不是一部分人的责任,学校等相关教育机构,要做好培养和疏导工作,作为行动主体的大学生更要加强自身思想道德建设,树立正确价值观。这样,青年一代才有希望,国家才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