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文化有别, 地域不同,但他们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的闪光 点——工匠精神。不论是大到一位国家顶级建 筑师还是小到一个走街串巷的手艺人,他们都 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不断探索,追求完美的创造 精神,以一己之力推动着“中国制造”向“中 国创造”转变。
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强者为尊应让我, 英雄只此敢争先,一腔热血一身胆,不知退后 总向前,英雄只此敢争先,敢争先”。在当今 世界都在追求即时利益时,那些追求卓越的企 业个人就显得尤为珍贵。成功永远属于第一个 吃螃蟹的人,当中国的第一个原创圆珠笔头创 造出来时,当袁隆平院士的第一棵杂交水稻成 功问世时出来时,卓越创造的意义显得更加深 刻。卓越创造主要在于一个“专”字,即为一 种钻研精神,要有持久性。《我在故宫修文物》 中的钟表匠王津师傅在故宫西三所待了数十 年,钻研各种钟表仪器,有时半年甚至一年才 有可能将一个钟表恢复如初,这种持久力让人 叹服,这才是中国工匠该有的样子。
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业精于勤而荒于 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我们或许只能欣赏 那些顶级工程的大气磅礴和工艺品的精妙绝 伦,却不知道它们的创造者在背后是以何种态 度去创造这个作品的。港珠澳大桥总工程师林 鸣以“0.1毫米误差都不能有”的要求规范建 筑实施,最终将这个奇迹工程展示给世界。更 多工程建筑的成功都在于,工匠们暂时不考虑 远方的辉煌或暗淡,先把自己手边的小事做到 最好,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追求完美。“精” 字贵在认真的对待细节,严格要求自己和自己 从事的工作,不然失掉一颗马蹄钉的结果可能 是损失一员大将,甚至可能输掉整场战争。
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顾客就是上帝” 这句话已经流传了数百年,但是如今对这句话 却需要理性审视。在电灯发明之前,人们都认 为点蜡烛天经地义;在空调发明之前,人们都 认为夏天酷热十分正常;在王老吉和加多宝出 现以前,很少有人去喝降火饮品。用户至上的 服务精神并不是盲目的满足消费者各种参差不 齐的消费需求,而是将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整合优化,最终形成最有价值的产品,尽全力实现 对用户的最佳服务。
因此,真正推动“中国制造”转变为“中 国创造”的内在动力就在于大国工匠们对卓越 精神的追求,精益求精的正确态度以及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在推动制造业转型的过程中, 我们所有人都应该肩负责任,学习工匠们的品 质,一步一个脚印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作者为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思想政 治教育一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