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犯罪事件屡有发生,俨然已成 为了整个社会的痛点。“大学生”、“犯罪”, 看似两个不搭边的词却总是一起出现在大众视 野中,近年来这种让民众大跌眼镜的案例持续 出现。谁都想不通,本应该是天之骄子的大学 生们,在尚未踏入社会接受真正考验的时候, 就已经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惨痛代价。而究其 缘由,有学生之过,教育之失,更有社会之责。
为何要选择通过犯罪这一渠道来解决问 题?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再多的知 识,在冲动面前都显得异常无力。心理学研究 表明,“易怒易暴躁”、“嫉妒心”、“狭隘 心理”、“宽容心缺乏”,都是诱发犯罪心理的导火线。而我们现在的很多大学生都有此心 理征兆,快马加鞭的生活让越来越多的人心浮 气躁起来,他们遇到问题顾不得先冷静思考, 顾不得理性分析更顾不得先想想后果,也因此 酿成了很多大祸。
很多大学生,我们完全可以肯定他的学业 知识水平,但对他的为人、处世能力却难以分 辨个高低。因为我们可以看见个别学校注重培 养的是学生的学术能力、专业能力和知识水平, 却鲜少看见有学校对学生的要求是“做一个好 人”,一个凭借“尚德”来实现自身发展的“好 人”!所以,在严酷的社会竞争压力下,部分 大学生逐渐产生一种病态心理。在学校的教育体制中,学生的心理阻碍不仅没有得到有效疏 解反而会在某些情况下愈发激烈,这也致使了 高校大学生犯罪事件的频发。
尽管身处校园,可社会竞争还是给每一个 大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并不是我们坐在教 室里就真的高枕无忧了。为什么?因为社会要 求你更加优秀,不然你会在竞争中淘汰啊!学 校要求你努力一点,不然你就落到别人后边了 啊!生活处处有竞争,我们随时都会被拎出来 和同龄人比较,为了不辜负父母的期待,老师 的栽培,我们强迫自己不停的向前奔跑。可是 等到我们真的累了的那一天,我们不愿意再跑 了,我们可能就会怨恨所有人。社会中的竞争 因素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在没有得到及时的心 理辅导的情况下,有些大学生就会逐渐对这个 社会产生仇视心理。
2006 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对青年大学生提 出了“既要读好课堂上的书,又要读好社会这 本书”的要求。这就告诫青年大学生不仅要学 好课堂知识,更要做一个对自己负责,对社会和国家负责任的人。大学阶段是青年价值观走 向成熟的重要时期,所以,当代大学生更要在 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积极调整心态,从容处 理各种突发问题。抛开国家层面的教育引导和 大学生本人应做的努力,作为与大学生直接接 触下的教育机构,也应该重视对学生素质的培 养,积极倡导各高校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教育,在强调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落实党和 国家对大学生价值培养政策,助力大学生走向 正确的人生方向。
因此,我们要直面当前大学生犯罪发生事 件,只有吸取教训才能继续更好地向前迈进。 孤掌难鸣,一个现象的改观,不是一部分人的 责任,学校等相关教育机构,要做好培养和疏 导工作,作为行动主体的大学生更要加强自身 思想道德建设,树立正确价值观。这样,青年 一代才有希望,国家才有未来!
(作者为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思想政 治教育一班学生)